《入無分別總持經》(敦煌本) 失譯   (上缺)而為上首(缺)世尊。百千眾會,前後圍繞,猶依諸法無分別而顯於法。   爾時世尊,觀諸菩薩摩訶薩大眾會已,而告之言:汝等善男子,應當受持入無分別總持。若能持者,彼菩薩摩訶薩,便能速疾證得圓滿諸佛殊勝妙法。   爾時無分別照明菩薩摩訶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覆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無分別總持,令諸菩薩摩訶薩聞已受持讀誦,如理作意;復為有情,輾轉宣揚,而當解說。作是語已,爾時世尊告無分別照明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說無分別總持根本之法。善哉世尊。彼諸菩薩一心而聽受之。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聞無分別法已,安住無分別心想,所謂能遍除遣能取所取之想。此中有漏體性自性,而有分別之想。有漏體性者,即是五取蘊。所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云何復能捨彼相耶?現前諸法無作意故,彼便次第能捨分別諸相。彼時有異對治相分明顯現,現前而行。所謂分別布施想、分別持戒想、分別忍辱想、於精進起分別想、於禪定起分別想、於智慧起分別想;所謂或自性想、或功德想、或堅實之想,彼亦不作意故,能遍除遣。彼能遍遣彼想之時,有餘真實之想現前而行。彼亦所謂分別空想、於真如起分別想、實際無想勝義法界中而起分別之想;所謂或我想、或功德、或堅實之想,於真實中,而起如是分別之實。彼亦由不作意無念故,遍能除遣。彼若遣除如是諸想之時,有餘證得分別之想分明顯現,現前而行。於初地得分別之想,乃至十地證得之想,於無生法忍中,起分別想、於記別想、嚴淨佛土想、成熟有情想、灌頂之想、乃至起於證得一切種智之想,分別行想。所謂我想、功德想、或堅實想。彼證得中,起如是分別之想。彼亦由不作意無念故,能捨如是諸想。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等諸分別想,由不作意而能捨之,是名於無分別而勤學也。雖即未能觸證無分別界而得名,為令觸證此法故,如理作意,勝妙等持。於彼加行,親近修持多所作故,如實作意而相應故,即能無為無加行,圓滿證無分別界,而漸遍淨。何故無分別界名無分別耶?超過一切尋思想故、超過能詮所詮相故、超過以根計度想故、超過以境計度想故、超過計度唯識相故,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一切障礙,無依住故,故名無分別。何者無分別?無分別者,無色無對無依無明無知無有所依處故,由諸菩薩摩訶薩善住無分別界故,於一切所知境界以智見,猶如虛空,無有差別之想。以無分別後得智,觀一切法,猶如幻焰、夢影、響像、水月、變化等故,獲得廣大樂住,及得廣大心圓滿等廣大智慧,於樂說中而得自在。於一切時而能利益一切有情,以無功用作諸佛事而無間斷。   善男子,譬如有一勝妙石藏之下,而有種種雜寶光色燦爛異常。所謂金銀琉璃赤珠等諸雜寶藏。或時有人欲求寶藏,來詣彼所。有知寶者而告之言:咄男子,此勝妙石藏之下,有大寶藏光色燦爛異常,彼下有如意寶珠。汝應最初掘此石藏。掘彼藏已,便見銀石,於彼汝不應生於金想。識彼相已,而更掘之。此見金石,於彼金上,不應起於大寶藏想。識彼想已,而更掘之。掘已此見種種寶石,於彼寶上,不應生於大寶之想,應了彼想,而更掘之。咄男子,汝作如是事,如是掘已,歎然無為。無有加行;見大妙珍,如意寶珠,獲彼寶故,汝即富樂,受大果報;於自利利他,有大勢力。作是語已,善男子,為了彼義而作此喻:此中勝妙石藏者,即是諸行并諸雜染,喻此二種增語;下有大如意寶珠者,即是無分別增語;求如意寶珠人者,即是菩薩摩訶薩增語;汝不應生於大寶想者,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增語;見於石者,即是自性有分別想之增語;所言掘者,即如理作意增語;見銀石者,即是對治有分別想增語;見金石者,即是空等上起於分別想之增語;見種種雜寶石者,於證得中。起於分別想之增語;如意寶珠大珍藏者,即是觸無分別界增語。善男子,以是譬喻,應知令入無分別勝義。   復次善男子,如何菩薩摩訶薩,以賴觀察分別相故而能趣入無分別界耶?如是菩薩摩訶薩,安住無分別界時,若有色相,現起此色相,是則行於分別;若起餘色行想,是則行於分別;此色是有,是則行於分別;乃至識滅染淨無者,是則行於分別;若起無色行想,是則行於分別;若起色性非有、亦非從因、亦非從業、亦非相應、亦非流轉,是則於分別;於色起唯識想,是則行於分別;猶如無色現色,諸識亦非有者,是則行於分別。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雖於色性,無所緣所得;於現色諸識,雖無所得,亦不唐捐唯識之性;若離於識,更無少法而可得故;於唯識性,如實不起不見;於唯識外,如實不起無見;於現色諸識,不起無見;於唯識外,如實不起無見;於現色諸識,不起無見;及唯識中,如實不起一異見故;於唯識無相理中,不起有相無相、一異種種見故;無滅無生、非斷非常、無來無去,如實而不起見彼;於如是諸分別中而不分別,亦不分別此是無分別界;如實不起如是諸見。善男子,此名隨順趣入無分別界,是名菩薩摩訶薩極善安住無分別性。如是受想行識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到彼岸等,如是空等,乃至一切種智,皆應佛說。善男子,此中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種智上,起於如是分別:若我行於一切種智之行,是則行於分別;餘人行於種智之行,是則行於分別;一切種智行者,是則行於分別;起於證得種智行者,是則行於分別;一切種智永斷煩惱所知障者,是則行於分別;一切種智是清淨者,是則行於分別;一切種智無者,是則行於分別。一切種智自性亦無、因中亦無、果中亦無、業中亦無、非相應流轉亦無,如是行想,是則行於分別;於一切種智行唯識想,是則行於分別;如於種智非有、現種智之識亦非有者,是則行於分別。若菩薩摩訶薩,緣念於佛,雖無現佛之識,而亦不唐捐唯識;外無有少法可得,亦不見唯識非有;除唯識外,不見非無;於現一切種智之識非有,彼及唯識,如實不起一異差別見故;於唯識無相中,如實不起無相見故,亦不起非無相見故。善男子,於一切時處,如是一切分別,若不觀察,離於分別,如實不見無分別性,如是此名入無分別性。善男子,此名菩薩摩訶薩極善安住無分別界。   善男子,若有受持此經章句,書寫讀誦,所生勝福,甚極廣大,非捨恒沙身命以為校量,亦非捨恒沙世界滿中珍寶、亦非供養滿於恒沙世界一切如來寶像塔廟所生之福。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安住無分別 勝法最勝子 超過分別路 漸獲無分別   善寂無動最 自在無等等 於無分別樂 菩薩能獲得   爾時世尊,說此經已,無分別照明菩薩摩訶薩,及諸大會,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入無分別總持經》一卷   編按:本篇據日人上山大俊整理本重排。另,《大正藏》卷十五(編號六五四)收有宋施護譯《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即屬異譯,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