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教誨.調伏自心狂象之鐵鉤             大格西香東.丹巴嘉措著             華銳.羅桑嘉措譯   む梵文め:南無格日牟尼曉熱般孜達熱雅!   む漢譯め:向能仁上師金剛持頂禮!   其他善逝諸佛未調伏,   五濁極為橫流之眾生,   對眾尤具大悲之導師,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陀皆意彌勒及文殊,   佛陀授記龍樹及無著,   闡明趨人殊勝佛正道,   恭敬頂禮歷代諸菩薩!   創噶當派依怙阿底峽,   噶當行者祖師仲敦巴,   扶持噶當宗風三同門,   恭敬頂禮噶當諸上師!   第二佛陀至尊宗喀巴,   以及與您傳承眾弟子,   宣揚聖教尊者香巴師,   經師益西堅參前頂禮!   惡劣濁世增時對有情,   恩重如山超越諸佛祖,   全知上師嘉木樣尊者,   以及傳承弟子前敬禮!   真實無上三寶集一體,   執持赤褐寶幢之尊者,   能仁本性上師金剛持,   直到菩提之際慈護我!   談論無意綺語之舌頭,   未成禽犬野獸食物前,   能述菩提道次第教誡,   念此實屬幸運甚為喜!   菩提道次第是入佛境的通行標幟,因此,過去佛依此徑而成佛,未來佛也要依此徑而學修,現在的諸佛也依此而行。所以,該道次第是三世諸佛和菩薩必經的一條大道。該道次第講修傳承,始自導師釋迦牟尼佛,曾在印度宏揚廣大。後因阿底峽尊者之恩德,他駕赴雪域藏區弘傳,培養了不計其數的噶當派善知識,使其傳承更加發揚光大。此後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譔著「三域獨寶」《菩提道次第廣論》和《菩提道次第略論》。此講解、論說使其傳承分為「衛傳」和「藏傳」二者。「衛傳」按第五世達賴喇嘛的《文殊言教》:「藏傳」依四世班禪大師的《菩提樂道》。一世嘉木樣大師在蓋培山處曾傳授菩提道次第五十八次之多,隨後由上師香巴仁寶且每年春秋二季節每月傳授菩提道,他幾乎得到所有菩提傳承。接著又由經師益堅參依次授之,故這兩位大德恩德很大。此前由於二世嘉木樣的請求,七世達賴喇嘛嘎藏嘉措,在西藏哲蚌寺大經堂曾傳授《菩提樂道》十五天之久。後來在拉卜楞寺,二世嘉木樣大師曾傳授過一次,至尊切吉尼瑪(土官佛)各處弘傳二十四次,在拉卜楞寺大經堂也給僧眾傳授過。此後,由貢唐倉在拉寺大經堂詳細講解,有筆記《心鏡》問世。此外,每年還傳授兩三次,其功德難以言表。隨後根本上師金剛持阿其仁寶且傳授近三十次之多。我(作者)曾聆聞過五、六次。本論有四個章節,一章三節以前由我(作者)所寫。   《菩提道次明解》,以真實教誨引弟子人道、理論的根本依善知識之儀軌後,如何修二道次第心。第一,「依」的含義很多,依食品、依藥、依官員、依女人等,但這媮羲漪O依止上師之儀軌和其它之「依」有所不同。不是長期坐在上師面前之意,也不是侍侯之意,更不是供獻禮物之意。因此,宗喀巴上師說:「以意所依之加行和以樂所依之加行為二。第一,由根本修虔誠之心,憶恩德而恭順……」,依此作為準則而思之。使引生其信念而遏制不信念,將不生信念視為過失,香巴仁寶且以教理駁斥其過失,這個道理我從上師口中得聞,我也曾看到過這類經籍,但像我這樣無緣之徒,將良藥變為毒品,視聖為魔,尤其成為錯亂尋思之因,這樣思維或許會對修行起點作用。   印度和藏地所出生的先賢們,剛生下時只會吸乳、啼哭。從字母開始學起,要喫要睡,也會生病,難能阻止逆緣障礙,也有老死,這些都怎能視為凡夫俗子呢?佛本來就無這些,大乘聖賢雖無業力、煩惱所支配,但為了教化有情,現種種相。由於眾生的一種無明愚癡,有時對自己的上師也會看作過失,但此非真實之過失。十地菩薩能把三世之事業在一微塵中一瞬間顯示出來,佛能把無量劫到現在的一切本緣(經歷)不費吹灰之力便可顯露。為此,那堶悼痔w有優劣之分。   佛、菩薩為度眾生會現帝王、大臣相。還會現屠夫、娼妓、畜牲等種種相。上師金剛持所說,現為狗的行相佛,會食不淨肮髒之物,也會有不淨行為。用凡夫之眼視其當然是真正的犬。為此,貢唐大師曾說:「雖然今生後世皈依上師,未除我執灰心失望。」把自己心中所想出之一切是真的,將上師之業績不看作是真的,上句正是最好的答復。能具備有賢正善良的事業,依此而習者現為少見,乃至念誦修持之事業,隨其後仿學者也很少有之。   上師仁寶且曾說:「弟子衹能以利弊間雜而學,上師以優缺間雜而弘業的原因也在於此。」特別依求親近上師,然而又對上師不信仰的話,這樣罪孽非常深重,「只聞一偈後,不敬上師者,百世得犬身,會轉卑賤姓。」尤其對密宗金剛上師誹謗的話,其罪業在《金剛手大勢至菩薩灌頂續》中說:「『世尊,其果報如何?』世尊云:『其果報世間神等聞而生畏,因此,汝勿說之!』」。《時輪本續》中說:「不敬上師剎那間,摧毀無量劫善業,墮入地獄相等劫,身受殘酷之痛苦」。因一時之怒,把無量劫中積纍的一切善業統統毀掉,又受盡同樣長時間的痛苦。《金剛心飾續》中云:「如果誹謗上師,就千劫之中雖捨棄睡眠飲食而精進修持也無濟於事,會墮入地獄。」菩提道次第中也有講解。   造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和合、惡心出佛身血)等深重罪業,倘若修持密宗大法一生一世還能成佛,但誹謗上師絕對不能成就,這在《密集本續》中有所表明。總之,罪業無邊深重,其結果就是如此。應該多多思維,要珍惜自己,使其成為益友,會起殊勝作用。上師金剛持曾說過,誹謗金剛上師,會受何種痛苦,時輪中已名「金剛針尖痛苦」,受無量痛苦,壽命在上面《金剛手大勢至灌頂續》中說,其果報世出世間神均可聞而生畏,所以,我想勿問此意義也在這堙C《上師五十頌》中也說,這世中還會生病,得魔障的災難,不幸之事似雨點降落,給空行母、護法神供奉食子也不會接受,為此,對這個問題務必要慎重考慮。尊者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主要講述次第為主,對密法上師的誹謗之罪業在下士道中也有論述。我們不從梯基向上爬,卻容易從梯頂朝下來,故為了杜絕一切罪業而作撰述。   對修虔誠信仰之心,上師金剛持曾打比喻:有人掉人一口深井內,對井口之人發出呼救,那人放下繩子說,你抓住繩子,我們將你拉上來。井中之人若說,我不抓繩子,你們努力救我。那些人定會說:那你在井內坐著吧!說完就會離去。因此,十方諸佛好似井口之人,我們如井底之人,上師像繩子,如果相信定會得度,不信者就和沒抓繩子一樣,無可得救。上師是集諸佛於一體,再無比這個例子更好說明了。   十方諸佛對我們有大悲心而不拋棄,用智慧而攝護,因他對調伏之方便非常精練。諸佛以我的怙主而出現,對這些上師是依怙毫無疑問的。如果其一是佛,其二不是佛的話,那麼,他對我沒有悲心嗎?以智慧不攝護嗎?駕臨不了嗎?其實諸佛思想一致,為做我們的怙主而來,對此不能持懷疑態度。《現觀莊嚴論》云:「為了利益有情眾生,因此以應機教化而出現。」就是說的這個道理。諸佛也不一定為同類而現,這在《大悲願註解》中講得很詳細,這堣ㄕA重複。比憶念諸佛恩德更為勝者為我佛釋迦牟尼佛,這是依《妙法蓮華經》而說的。釋迦世尊親身教化眾生,以金剛持曾授記:「以後難能見我,我以凡夫而出現,應該要知道那就是我。」我們能聽聞佛陀的經典,能做為他的後學而有剃度之緣份仍是上師之恩德;又能聆受宗喀巴大師的經典,懂得一點內容這也是上師之恩德;時下各位是比丘,成為善知識者仍是上師之恩德,自己並非大丈夫。在家人有機智也未能得此機緣,甚至在家人放牧、種地、盜竊、背石土、做屠夫為業,白天不思飲食,夜間難以睡眠,忍受著種種痛苦,可我們安逸舒適地有空閑坐,這也是世尊與上師之恩。上師營建寺院,製定僧規,安排莊園施主以上的事情,這些恩德我們應當要理解。   總而言之,在這五濁橫流的惡習世時,除我們的導師世尊調伏外,別無他者。我們藏地未能成為釋迦佛、印度諸大德的道場。多數有情又未能成為藏族歷代大德的教化對象。尤其我們這堣ˋ磽u國法,彼以恩扶持,我們又忘恩負義。如果佛親臨這堙A對佛連視螢火蟲都不如,所以這塊罪惡地獄城一樣的地方,這埵p上衛藏一樣創立佛規乃是嘉木樣雅巴之恩德。他曾說過:我以後有許多佛菩薩特地來此護持,故按時護持佛法者從無中斷,此恩須知。對其它地方之上師不能產生不信仰之態度,比如:一輪太陽,照在南贍部洲時,卻對其它洲不能照射一樣,自己之緣份中的諸佛以善知識的身份而出現,對此不能持懷疑態度。對自己緣份中的主人翁緊跟不放的話,諸皈依師定會加持。為此定要憶恩念德,生起虔誠的恭敬之心。   上師瑜伽也是以信敬而言,沒有信解,只作觀想是不行的。這曾在菩提道次第中有所表明。寫上師傳記也是為了學修、引生信念之意,當今卻成為評定作者程度如何而已。誦祈禱經文也是為彼之故,從各方面人修引生信心是十分重要的。雖諸佛聚集在一起閃爍光彩也超越不了上師的傳授。以上所有壇城諸佛親臨也超勝不過上師的傳授灌頂、傳承、教誨。自己能修持,這一世中就可以成佛,因此,上師跟諸佛集一體之金剛持沒有區別,《密集本續》中云:「三身密之身、語、意乃住金剛上師之身語意也。」   以加行依止分為三種:恭敬頂禮;供物乃供獻的物資;如理學修是一切供獻之殊勝供養。為此在《佛本生傳》中云:「為利益處而供養,猶如教誨做修持。」若做他人上師的話,這句話的含義很重要。如果我們不去實踐,哪怕佛親自傳授佛法亦無濟於事,能依此我所說的話去做,當然心底中感到高興。雖然所說之一切難以都做到,不過為自己特地所傳授之教誡,不去修持實踐那就無法調伏。一切善因資糧依上師而成,因此,宗喀巴大師特別強調依上師如理學修最為重要,我們定要牢記在心。   第二,依上師後怎樣修心之次第分為修心之因和修心之理。   一、我們雖努力學習佛法,但不曾見得長進的緣故是對菩提道未曾修心而造成的。比如,石頭和骨頭相碰時能取其精髓,兩者不擊,骨頭無法斷開,故前賢經常提倡,學經以石骨相擊而喻。自己心中不生起虔誠之信仰,無法上進,不學菩提道,對深奧的密宗怎樣修持也難以成就。不學菩提道,雖擅長講辯著三學,衹能對經論產生少許習氣外,還會墮入惡趣。因此,不依下、中、上三士道次第修心,別說成佛就連解脫都不可能。譬如:我們是僧人,最初人寺,從初級考試逐步昇級,最後獲得知識,有學問時,可以任上師、法臺。若不這樣,從人寺翌日開始就準備任法臺,那衹能成為笑柄。俗人亦同樣,慢慢長大成人,不可能一個生下來的孩子,就可以做村子的領導。因此,香巴仁寶且上師說,菩提道深廣、把目標放遠、胸襟開闊、心情放鬆。此含義上師金剛持曾解釋說:開闊眼界佛位收在目標之下,逐漸學習十地五道,為此放寬心底,欲速則不達,需要慢慢而進行。這也可以喻為:漸次食魚,緩緩越山,大事宜持久。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對此章節發心修菩提道曾作過詳實的闡述,這堨u做了簡單的介紹。   二、又分三類。1、與下士道共同修心之理路,按章節述之因恐篇幅冗長,故概而述之。我們現在已獲得人身,能聽聞佛法,受沙彌戒成為佛門弟子,不缺上師、善知識、法友、僧伽和所聞思之經典,傳授佛法的上師不求而得,想聽哪種教誡就會及時可得。祈禱之對象,豐富圓滿地展現在面前,真的做夢都難以夢到的已成為現實。上師也曾說:「暇滿雖多是他人的,本人衹有這一個,以後有沒有很難說。」這句話細細想來,確實利益很大。要懂得新陳代謝的肉體,以後能否得這樣一個身體,還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今,我已獲暇滿人身,更要守持戒律,努力修持而毫無半點猶豫,否則,祈禱也很難起作用。這與春天不播種子,而秋季想得到豐碩的收穫有什麼兩樣?這次去某盛滿如意寶之大海決不空手而歸,須務必努力!世尊曾云:「比如商賈去寶海,貨盡返歸最不幸。」宗喀巴大師亦在《中觀疏》中說:「這回到寶海中,務必不能空返。」《入菩薩行論》中又云:「暇滿人身極難得,已得能立人生事,倘若此世未曾造,後世怎得暇滿身?」依此,不必說以性質、機緣方面難得,比喻方式方面也難得。《入菩薩行論》云:「由此世尊言,海中盲烏龜,頸觸軛木孔,人身極難得。」又云:「今已得暇身,若我未修善,自欺未過此,亦無比此蠢。」   現在為後世不做有益的事情而死去時,的確是莫大的自欺。自己本來就知道這些道理,但被這一世的區區幸福等所迷惑,按上論又云:「若我已悟此,因惑而懶惰,壽已臨終時,定生大憂苦。」臨終時產生極大悲痛亦起不了任何作用。又云:「那時拋怠有何用,壽已臨終無可救。」貢唐大師曾說,從現在起,若不努力修持,死無定期,在死魔未來以前先下手修之。此說按《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之意簡而述之的話是這樣:以後壽命百歲時定會死去,我五十歲時會是個什麼樣子,同樣過二、三十歲時有沒有誰知道,不知那一天定會說:「老僧圓寂了」,那時除有許多親朋好友傷心落淚外,誰都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寂天論師說:「憂苦眼紅腫,面頰淚下垂,親友已絕望,只視閻魔使。」   一切物資財富、上師、僧伽、地方、故鄉不得不留下後,獨自赴向陰森可怕而彌漫恐怖的中陰中去,對這一世無關緊要的小事而奔波荒廢了時間,甚感惋惜,故寂天大師又云:「閻魔使所捕,親友無奈何,惟福能救護,可我未曾修。」然後三天左右在中陰中飄泊,因這是後世所生之途徑,故不可避免。那時會出現恐怖之四聲等,產生許多畏懼之狀態,似風吹木絮不由自主奔向彼方時,用求救之目視四方衹有佈滿恐怖外無任何救主和親友。因此,寂天論師又云:「誰能恐怖中,將我善救護,大睜畏懼眼,四方覓救星,四方視無救,然後心沮喪,彼處若無依,那時我如何?」那麼必定要投胎轉世,生者衹有善惡二趣。沒有權力說我要生於此處,要通過業力來定受生。   像我幾乎沒有不得戒,幾乎又未持戒,對造惡業猶如雷石下滾,不必費力,行善業似雷石向上抬,很費力。雖身為比丘,卻無始以來造惡業深重,無法估量,因此會先到惡趣,對此不可猶豫,現在我沒有死去還算福德大,要觀想時下一小蟲掉入火鍋內的痛苦如何,有什麼辦法?現在自己有權力修持,倘若放棄,死時連手腳都沒有動彈的功夫,而落入獄卒手中,以火鉗任意擺佈時誰能救護,此乃貢唐大師所言。因此,月稱論師說:「因緣具備自在時,倘若不努力修持,掉人深淵不自主,那時誰能來護救!」   地獄分八熱地獄、八寒地獄、獨一地獄、近邊地獄。因此八熱地獄共同處有灼熱地、火舌燃燒一尺,無任何寒冷之感覺,火堆灼熱。該地獄中的眾生若到我世間中覺得甚為涼快,此乃上師所言。炎熱能勝劫火之七倍,地獄眾生之體非常柔軟,好似剝皮之肉那樣難忍。在火鍋數由旬中鐵水滾滾浪中似煮豆子一樣烈燒,因此體肉全部脫落後只剩骨架,再用鐵鉗取到外面放在灼熱地上後,肉又復長,又丟人鐵水中依次不斷受苦。同樣,又滾滾鐵水添在上面,火燒三叉尖鐵拋之,穿過身到頭部。身體和火融化在一起受大憂之苦,這堣ㄕA細述。壽命在《急速捷徑論》而言,等活地獄中的有情壽命一般為人壽的一千億、六百億和二十億不等,以下為兩倍兩倍而數。按《俱舍論》中所述,人壽五十歲為四大天王的一天一夜,彼三十為一月,彼十二月為一年,這樣的五百年為四天王的壽命。等活地獄一晝夜而數,眾壽命為五百歲,這是地獄中數壽命最短者,思其甚為懼之。因我們得人身臨終才會想起,要不然在心中怎能思其過患呢?這也是上師金剛持所講的。   八寒地獄的地上到處是冰川,周圍雪山環繞。一片黑暗而寒風加雪十分寒冷,因此身體上起滿水,裂後流出濃血黃水染身而結成冰塊,下身粘在冰上發出「阿趣」的呼寒冷叫聲,難以忍受又從發出「唉」聲。體裂十段,又似冰裂體肉分離成很多片,比這更殘酷者為炒青稞似地小段小段裂進骨髓,此依上師所講而述,若想細知,請閱《菩提道次第廣論》。此地獄眾生,壽命在《俱舍論》中說:「芝麻囤內百年間,一粒芝麻取而盡,是為地獄之壽,其它壽為二十倍」。細思之,心都要碎。獨一地獄和近邊地獄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得很透徹,這堣ㄕb細說。   上師仁寶且說:「以下整千二十時(兩萬)……,此說雖會產生(覺得)較長的時間,但與地獄只在呼吸間,知道否?」生於餓鬼道時,非常飢渴,因此奔波覓食,到江河和樹木近前時,看見的是無水的沙子、枯木、拿兵器者不讓過去等,此為諸外障;內障是:口像針眼、食道如馬尾長,腹似山谷,故雖得食卻不能咽,口中能容卻喉中咽不下,喉中能容的話也食不飽肚,因此忍受著飢渴之痛苦還不能死去。另外,夏天月亮的炎熱,冬天太陽的寒冷而產生痛苦。下雨下的是熱沙,體似枯樹,得不到飲食,晝夜奔跑故而十分疲憊產生極大痛苦。人世間的一月為彼之一晝夜而計算,壽五百年之長。另外,餓鬼之說法在諸多經典中和他人口中已見聞甚多,不再細述。   畜生在大海中很多,零落的我們也經常看到,它們有各種各樣的痛苦,不用說了,世間一切苦樂之因,若學過《阿毗達磨上下論》便會知分曉。若不以身作則,空口說西藏有佛法,中原有物資不會起到任何作用。現在已借得暇滿的人身,靠上師之恩,雖為「是我」以傲心自居,說不定明天會成為受刑之罪人,它和今天享受食物有什麼兩樣?同輩之人先後而去世,哪埵鹵W自留下來的?那麼,從現在起必須尋找一位救護者。《人菩薩行論》云:「同類依此逝,你未曾看見?」貢唐倉說:「十分無知之綿羊,看到屠夫宰同類,會使心驚若是人,不知此喻比畜愚!」為此,對無常和惡趣之痛苦,細細思忖定會生起畏懼恐怖,心中只生苦惱有何用?故而須皈依三寶,深信因果。   三寶之意為:佛是眾生依靠的導師,是怙主;真實護持者為法;依法學修引向善道之友者為僧,這在諸多經典中已表明,此意舉例簡而言之的話,比如,一得重病者向醫生祈求,我的病能不能痊愈全由您,對佛皈依也和這是一個道理。醫生說,你喫這種藥時,有些食物不能喫,要守這些規律,按醫囑去做病會好轉。同樣佛給弟子傳授取捨,按佛的教誨去做也會得到解脫,故這是皈依之軌。醫師付藥使許多病人得救,你也和其中得救者一樣,依軌修持佛法而證獲三乘聖道。隨其後而修持是皈依僧之規律。真正的佛,千載難遇,因此自己緣分之佛就是上師,對其要忠心耿耿。譬如,艾絨放在烈日下也燃不起火,以火鏡攝陽光為一處時馬上會引火一樣,攝諸佛之加持馬上會生悟心,為此誦經時,常誦:「十方三世諸佛……」就是這個道理。不依上師不見佛身,難聞佛法。好比無雲不會降雨一樣,沒有一個依靠者佛也無濟於事。因此,應該知道積集福德資糧就是這個道理。皈依不是一個名詞,而是有它深奧的意義。「我能否得救您知道」是拜託信任之意。對醫師信任又不喫藥,所忌的又違犯的話,醫生也沒有辦法,同樣違背佛意,除佛衹能憐憫外有何辦法?隨僧侶不好好學修,背道而馳誤人歧途時僧人也無可奈何。故在《人菩薩行論》云:「以身行此事,隻字有何益?僅誦治療法,能利病者乎?」又云:「不尊醫囑而用藥,雖療患者痊愈否?」宗喀巴大師說:「死後若不墮惡趣,唯有三寶救其畏,因此皈依是為要,勿要損衰其教誡,細思善惡業果後,如理取捨修為最。」沒有一個求救之法,心中除產生苦惱外別無它法。   真實救護者最起碼是以法寶捨棄十不善,在此基礎上取捨善惡業果會救護後世之畏懼。通達惡趣之痛苦是解悟痛苦之道理;抑其惡因是為止集諦規律;此乃阻擋生於惡習趣之理;如理取捨善惡是為正悟之規律。倘若不這樣做,只說法寶是真實滅諦,也起不了作用。因此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終極法寶乃是初學者改正局部缺點之『捨』和學修局部優點之『悟』二者,是逐漸昇華,非為驟然而至……」該文後面有所詳述,但因文字冗長此處未引用。   由此,因果之規律是:麥種中不產生青稞,青稞中不產生麥子;業很盛旺時,好比一粒青稞中會產生很多粒青稞一樣,造因必有後果,沒有辦法不報善惡之果的,不做不遇是說不造彼因不得彼果。因而下士道所取者是守十善戒。我們似走馬觀燈已越密宗之行列。現在可以這樣想一想,雖未得戒,品德良好的在家人也持十善戒,自己親手未殺生,但唆使別人殺生罪業更加深重,對此生隨喜心時和殺人馬之罪過沒有兩樣,其中包括,為自己而拼捨生命,若食其肉,惡果不堪設想。這在《集學論》中有所表明。同樣,穿皮襖、賣畜後所使用其錢、一生喝奶子、馱運、當車騎、最後交給屠夫手堥洠銆之,這與把自己的父母交給屠夫是沒有區別的。我們經常違犯三律儀戒,其罪過不可思議。自己好好想一想,應該說:「你是一位懂得佛法的大善知識,應該好好考慮。」犯盜戒不光是偷搶劫盜,以做買賣取之是同樣,撒謊而取之也是同樣,價值足夠時會犯他勝戒,現在誰不知道?邪婬的種類較多,不衹是依婦女。是沙彌、比丘犯婬戒也不一定是女人。戒律的常識就從這些上要理解,那麼就會得知,身之三業全部不可能守持,語之四業好似所誦經文自然口中流出,意之三業甚為難阻。以上一切資糧、心思、基礎、性質等方面的業力,我們都具備,閱《菩提道次第廣論》便知分曉。   分別解脫戒的細微戒律會產生很大果報,似《龍香葉樹傳》一樣。過去前四佛之佛教徒損戒後生於龍畜生道者不計其數,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所闡述。違犯菩薩戒其罪過尤其深重。傳授密法灌頂時上師說:「此乃汝之地獄水」,但不說極樂世界之水,爭奪而飲此水。上師握住弟子手說:「你的金剛上師是戒,如果我說你要做什麼,你須依言而行,否則這一世就會得恐懼之懲處,等死後墮入地獄。」我們應思其為授記。我們對下士道的內容還未一點認識,若得密宗戒律,就好像將百人抬不起的大磐石,放在一個五、六歲幼童背上有什麼區別?本來並不是不想守持戒律,而是對修道次之心還不夠。雖然學法,但總覺得修持不見長進,這也是對菩提道次第未能深刻鑽研的結果;雖在看經但得不到佛法之味,這些道理我從上師那媗巨鴘滿C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引《經論》云:「以善之十道而成佛,卻自己終生不持一善戒,又妄說:『我是行大乘者,我求無上正等正覺,倘若這樣講,那麼這人是一個十足的詭詐之徒,大妄語者,在諸佛面前欺騙別人,是說斷見者,以無知偏見而死後人邪境惡趣。」這不是對我們的預言,那還給誰預言呢?以上「邪境」,是惡趣之意,這是宗喀巴大師所講過的。因此,宗大師說:「三業罪惡所染故,尤其除障為重要,須經常依具四力。」清除惡業是十分重要。清除眼前障礙的種類很多,能祛除後世痛苦的話是莫大的榮幸。宗喀巴大師謹慎提倡要具備四對治力,具備其四對治力能抑製定業,並引經論而闡述。   其實踐之規律是:第一、厭患對治力。對罪業生起懺悔心之意,細心思其意,另三力自然可除。可以這樣推知,屠夫和我之間的罪業誰大,因屠夫未曾得戒,故罪業沒有那麼深重,我們已得三律儀等諸多戒律,罪墮兩者皆重。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一位長期做惡習者積百年之惡習業和一破戒比丘接受供養享受一夜之間相比,後者罪過很重,這引經論而言。故我們經常享受似鐵水一樣的資財,就要如此觀想:那罪人就是我,棄信背盟之徒也是我;總的佛法誰也毀滅不了,但自己所得的佛法自己可以毀之,因此滅法者也是我;信眾對我稱比丘、善知識、上師,並虔誠敬仰,可自己的作風,行為和外道沒有區別,不知道一點羞恥。曾在世尊和上師面前承諾,發誓要守持戒律,可現在卻毫無忌念,卑鄙者也是我,這樣對自己揭發過失定會起些作用,若別人這樣說會起瞋心。為此,我會墮入惡趣而上師已有預言在前面已說過。《入菩薩行論》云:「已做墮惡業,豈能安樂乎?」依此說,未得報應前必須努力修持,已得報應的話,佛也無法阻擋和救護,此乃貢唐上師所講。   從今年起到百年間,要思想我受哪些果報,同樣過百千億年後我得何身。這一世好像做了一場夢,對其不能貪欲,現在已得到這樣一位清淨怙主而不努力學習佛法的話,其後果在《人菩薩行論》中云:「難得有益身,今已有幸得,我具智慧時,若又墮地獄,可似咒所惑,使我無可望。」定要瞭解自己把握自己。   第二、依止對治力。上師不在遠處而在自己前面就有,您考慮到我痛苦的報應時,好似心中生起烈火燃燒般的慈悲,不會沒有以智慧所觀,不會沒有威力而救護,最初給我授戒時您已知道我能否持戒律,雖給我以利而傳,不以害而授。「你造惡業是的確,其果報又實在,我對你有什麼辦法呢?」決不會說出這樣的話,有愧之人不會說出這種話的。「因此我能否得度您知道,以諸佛之身份為我出現者是您時,肯定有心意。慈悲上師一切您知道,您知道!」這樣一心一意拜託肯定不會有錯。為此,貢唐上師說:「以心底能信任的話樂苦在三寶之頂,不會在自己手中有。」   第三、現行對治力。誦懺悔經、名頌、陀羅尼、戒齋、百字明咒,瞭解其各個功德而行之,那定會消除罪障。似前面所說,生起無比信仰,誦一次陀羅尼咒會消除無邊罪業,對這個道理我以前一次又一次寫過,故這堣ㄕA重複。   第四、對罪業復止對治力。《菩提道次第廣論》引經論道:「你們不會喫毒。」喫毒後快要死時以藥解毒,眼看要好時又故意食毒有何辦法一樣。一次又一次地造惡習業無法解脫惡習趣,故以悔前戒後是十分重要。上師金剛持曾說:「對防止未來所造惡業能生起正信的話,會具備復止對治力」。當時未曾理解,現在才知道是這麼一回事。無始以來煩惱等流習氣力大,對治力小,故而難免產生罪業,尤其後世身為俗入或生於漢族、回族也罷,成為僧入只做惡習那有何辦法,因前世習氣不良難以變好。後世中將要造業,故現在「祈願諸罪業清淨!」所祈禱的根本所在也在這堙C   依對治力雖有皈依、發心、性空正見等,此處為利初學者同前所述。這些是以結合自己心生惡念產生錯誤的親身經驗而寫的。總之,對五濁橫流之邊緣,故而產生倒行逆駛似烈火熊熊燃者誰能寫清楚!可是對個別問題的敘述,具有利他和成為有情眾生之怙主者所產生利益,故這娷畢茩z之。《律經教理》云:「火球火舌熊熊燃,容易而能被食之,毀壞自身戒律者,信眾供養不可食」。持戒不清淨和鬆弛梵行者若食信徒的供養其罪過很大。米拉日巴尊者說:「信仰者的食物扔在地上地會裂縫,拋在石頭上石頭會裂縫。」故享受亡入遺物供養十分艱難。先賢們說:「尤其為亡入超度而享受供養之物報應更重!」一點都不考慮死者之神識,只顧供養,思食肉肥不肥,不僅欺騙別入,而且也欺騙了自己,並給自他開惡趣之門。尤其現在很多入張開貪心之口,顯現出欲望的獠牙跑到蒙地,最初上師在灌頂時說的:「某某必須守持秘密。」使弟子反覆起誓,可拋棄不顧這些教誨,為了得到供物在幾千入的大庭廣眾面前傳授密宗灌頂,大開地獄之門,這樣做暫時不會說話的畜生也有這個權力,不過因果難以變更,定要受同樣的果報。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死後自己生於畜生中,以肉、皮子等所賣之錢做為欠債直到還清為止。生在馱運、拉車子的畜生中將自己以前所造之果報要承受。真正的修持者視世間為火坑,生悲憫心為度眾生能看到他的身和音,使眾生脫離輪迴之種子,然而誰能與其倫比,不用說依止修持,甚至連灌頂都未得到,便給別入傳授浴佛儀軌和金剛大灌頂,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表現,對此現在誰會謹慎!從外表觀之,雖有幾千僧入,然而真正依法修持者寥若晨星。好像在說,釋迦牟尼佛您說應該這樣做時,可我們偏要那樣做一樣,將裙子兩折三折像傘式地穿,七衣搭在兩肩不用說還會搭在三處,「形象僧,現在就來」似的。   三世貢唐倉說:「濁世先行之軍隊,好似抗拒佛經典。」此仿世間諺語「對鞍無害,對馬有害」所說一樣,越犯戒律自受果報,對別入有什麼危害?本來就懂得經典理論,可又造三業之罪比不懂佛理者罪業還要深重,故不是學者之標範。心底不淨對別入說法還會變為棄法之罪業。賣佛經之貨幣不能用與畜生口中,因這是棄法之罪的話,那麼,以口賣法,此二者有何區別呢?僧入的供物如果俗家入享用針織葉大小的話其報應很大,俗入睡眠在僧入住處,其罪過又很大,這些都是依「三界之眼」《菩提道次第廣論》而簡述,如果細知請參閱《廣論》。這些在噶丹先賢的論著中也說:「勿尋他入過錯,須覓自己過患」一樣,像我能觀察自心,對別入說法雖不是我之差事,但能為他入起點有益作用,故誠心而述,以上為下士道修心之途徑,故而能使對此世心生厭惡,唯求來世之快樂的話真可謂:「獻身」,也可以說是「心入佛法」。   正如從初級班進入中級班一樣,應當對中士道修心,此儀軌由宗喀巴大師云:「若不勤思苦諦患,難生為求解脫心。」為此,首先要勤思苦諦輪迴之過患。思維之規律是:如果未生在惡趣而生於善趣也行,暫時有了一個休息的機會,後又入惡趣,善趣衹有天和入,入世間獲得帝王將相,腰纏萬貫的富豪和懂得佛法英名遍地之入也難免一死,死後隨時可能轉為豬狗、地獄、餓鬼等。尤其地位顯赫者易生低等有情,成為拉車之畜牲。僕役時,連前世做過帝王、將相都不可想起,只喫肮髒菲薄之食,受無數鞭打而不敢言,那麼前世的富貴起不了任何作用,以數千兩銀子所買的昂貴衣服穿在身上,最後變舊,縫縫補補,身體衰老後,成為一具屍體外還有什麼呢?故貢唐倉說:「衣服好像彩虹斑斕,覆蓋著肮髒的身體,時不多久衣體二者,破爛不堪顯露出來。」金銀綢緞雖堆滿倉庫,死後卻無任何作用,比如轉生為驢,將前生之金銀堆放在眼前也只不過是一堆石頭,故貢唐大師又云:「夢中財物黃金山,全是我物生傲心,忽地醒來皆是空,原是那樣死期臨!」對豐盛的食物如何享用最後還是成為肮髒之物,除受其難忍之業果外別無他法。   貢唐倉又云:「信財是草烏之本質,以美味可口去享受,毒果成熟時,報應劇烈發作,身體分離無法忍受。」住房修建得多麼富麗堂皇,因業力的感覺視其為「我的房子」,若這一世在房子堶悼肮陘@畜生時根本不產生房子的感覺,這的確像魔術一樣。貢唐大師又云:「戲謔咒語所造城堡,心中有僊境的快樂,魔術完畢心生苦惱,原來房屋是業力術。」經論中說似幻術,就是把無常比喻成幻術一樣。   為了得到高等顯赫地位喫大苦,因其它緣故處罰而跌落下去,還不知道厭煩,確實像蟲子反覆爬牆壁一樣的愚蠢。貢唐倉又云:「昆蟲爬向牆壁之上,復落無厭不知疲乏,本無意義無明所惑,追求名利也是如此。」得名譽對身心並無利益,除損衰福德外不起任何作用,這在《入菩薩行論》中已有表明。故貢唐大師又云:「名譽空言好似雷聲,其能驅散福德雲朵,無定樹葉隨風而飄,恐怕最後落入污泥。」名聲能容易引起驕傲、嫉妒心。這一世中猶如變為狗屍腐爛,見者均為唾棄之甚多,後世生為鬼魔者也有之。這子孫能對我有用,愛護備至,突然夭折後,父母嚎啕大哭並有自殺般的痛苦,這和各方樹葉由風吹聚後又被風吹散一樣,故而產生愛戀的痛苦外無任何效果。故云:「無邊輪迴之各方,無意而聚為親友,不起作用而分離,只留憂苦於後世。」為了得到富裕幸福喫很多苦而積纍財富,因此,貢唐倉又云:「為了長期幸福安樂,百般艱苦任勞任怨,未能享受奔向死亡,今生後世皆成憂苦。」總之,貢唐大師云:「細察之總是瘋者舞,所積纍全部罪擔子,所害的敵入是自己,哪還有長遠之幸福?」生在欲界,猶如孩童玩耍,一生中懈怠而度日,因臨終死兆顯示而能知後世,丟下以珍寶造作的宮殿、甘露食物,本來瞬間離不開的英俊子女此刻不得不拋下,還顧慮我要到一個什麼樣的惡處去,而心中產生大憂苦,死後生於難以忍受的地獄和餓鬼道中,此規律由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描述:   「美麗身體由寶飾,住在宮殿與樂園,   長時享受欲天樂。雖然欲天受用種,   不願死兆降臨時,使入迷戀所傾之,   美麗天女與樂園,甘露飲食麗服飾,   少年諸神速和我,不願分離而視時,   此生彼地安樂中,更越其之大憂苦,   產生痛苦舌火燒,生生世世積善業,   勤勞成果享而盡,因為放逸造惡業,   復又墮入惡趣中。」   生於色界和五色界壽命太長,三有之頂的眾生壽命有六千萬大劫那麼長,在如此長的時間中因入禪定好似入睡一樣,壽命儘後及時下墮無注定去向何方,如果生於入趣中也是一個十足的癡呆,連一點語言也不懂,因此對他們的禪定不足為奇,這是我從上師金剛持口中得知。只說輪迴無始是不行的,假若定論,諸佛之智慧一端緊接一端而觀之,「此世以前沒有投生」決不會說出這種話的,也是不可能說的。那期間飄泊這輪迴中,到現在自己尚無解脫的話,以後又豈能解脫。故《入菩薩行淪》云:「饒益一切有情眾,無數佛陀雖已去,因為我造諸惡業,未成彼之教化眾!」那麼,如果不改變生於輪迴之因,就難以不受輪迴之痛苦,故要思惟因集諦之規律。第二佛陀宗喀巴云:「不思集諦輪迴律,難懂斷除輪迴根,因此離世依厭惡,應知輪迴所何縛。」這一句話就好似闡明了整個佛法。   外道雖也想解脫輪迴,依五火等苦行和得禪境靜慮,欲想除煩惱、貪欲。雖也能獲得神通,可未明輪迴之根本,故不能得到解脫。我們依止導師世尊而學修,以自己的心量推知輪迴之根越來越微細,最後按中觀見解以終究尋到解脫輪迴之妙法。下士道時對粗略無常分之死亡無常、惡趣痛苦,斷滅此惡因等四諦概論外無確辨;中士道緊對微妙無常,三界輪迴之過患做細觀,因此要確認細微苦端,辨認生死輪迴之諸業和煩惱,以十二因緣思惟輪迴流轉規律,故思惟集諦比前者還要細微。三淨地之身心對苦集有十分微細之理,這媮暀ㄛO說的時候。這些在各大論中所述,因難能細解,故這堣ㄕA多講。   以因人制宜,我們應當這樣思惟,世尊降臨世間之際你我也在世,此後的印度、藏地諸先賢、護法帝王將相來臨世間時我肯定在世,那時身體苦樂如何誰知道,從獲得金剛身之世尊起乃至後來的諸賢大德現在只剩其名。不僅是這樣,而且就和世間灰塵數目相等的無量大劫也早已逝去,那時的有情不用說,就連器世間也早已蕩然無存,我本人也得各種貴賤之體,故生在天界食甘露,地欲中飲鐵水,變成豬狗以不淨肮髒之物為食,這與虛空相等,可現在連點憶念都沒有。心中只想「無常」二宇是不行的,應當要以上述而觀想。   有盛就有衰,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這是無法躲避酌客觀規律。描述無常羅剎形之肚中能橕三界之象徵亦在於此。上師曾言,帝釋天、大梵天死於寶座上和虱子捫死在指甲縫中都是業力所支配,沒什麼區別。黑白之果限,像樹木的枝葉,其粗細大小如何,其影也相等而顯;蝴蝶和畜牲身上有各種黑白花樣都是業力的結果。甚至太陽炎熱而難受,使微風吹在身上覺得舒暢是善業的裂報;刺紮的痛苦是惡業的果報。我們以守持戒律而褐到利益和未持戒而得罪過在一口飲食上也存在,其果各個會成熟。同樣以聞思念誦而產生功德和隨時依法造罪也有之,就同麥子、青稞、豆子等各種糧食混散在地媗它釆穭@樣,以善滅惡,好似以火燒種子一樣。無論善惡之果,最終都不可不改變,若不從輪迴中解脫,就無法有究竟的安樂。由此,世尊釋迦牟尼佛最初宣揚苦帝的思想由彌勒菩薩所解釋。宗喀巴大師又依諸前賢的閣述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做了詳述,這的確像諸法之眼目,因此請多閱《廣論》,像我講解也難能起到大的作用。《廣論》是入三士道後,怎樣入密宗而修持之婺禲A因此對真實中士道這堥S有闡述,「三學」中之戒車講得特別認真,我也曾另文作過敘述,故不多多說。   向具足大慈大悲的上師能仁致敬!以心引生虔誠之出離心,而求三學之道定會得羅漢果位。世尊的弟子大聲聞等也依此規律而學修,此道何嘗是惡路呢?以上而言,此處以出世心,正式進入上士道,因此,與中級班入高級班一樣。學上士道修心,要思惟菩提心功德和如何發菩提心分為二者。   第一、佛子寂天在《入菩薩行論》的第一品中以教理講得十分透徹,如果按照那樣講更為益大,可因文字過多就不再多說。這奡N簡而述之的話,沒有菩提心就對顯密二宗有何等悟心也算不上是大乘行者,就悟到無我之法,也難入大乘之道,何況其他呢?菩提心如果從內心深處生起的話,見聞覺知(耳濡目染,心念受身)均可成為有意義的大事,對虛空相等的有情可以做怙主。故寂天論師云:「何入生起菩提心,我要向他恭頂禮,誰能以德而報怨,對此樂源要皈依!」在《中觀疏》中說:「發心及時就能產生菩提藥樂並能以理護養。」又《經論》中云:「那菩提所乘之車可以供於如來頂」。此原因是十地的分位功德不可思議,果位佛之功德佛也難以言表,那些全都是從菩提心力量中所產生的。   不僅是如此,月稱論師云:「聲聞緣覺皆從佛中生,諸佛又從菩提薩捶生,悲憫心及無二妙智慧,菩提心是一切佛子因。」綜上所述,一切聖者菩薩都是從菩提心威力中所產生的;一切有情的微樂亦是從此心威力中產生的。安樂是善業之果,善業從佛之威力中而產生,下士道中所求的就是從惡趣的恐懼中救護,這也是以此心而造。《入菩薩行論》云:「以是善行甚微弱,罪惡力大極難忍,除此圓滿菩提心,有何善者能調伏?」又云:「如似雖犯重罪者,猶依勇士除畏懼,依菩提心速解脫,謹慎之入何不依!菩提心似劫末火,瞬間能燒重罪業。」   中士道主求解脫之路,菩提心不僅能成全此解脫,而且也能獲得無上菩提之果。《入菩薩行論》云:「欲天世間萬般苦,為除眾生之不安,欲得享受諸樂者,時長莫棄菩提心!」可是,初期難以發此心,所以從初步起要以下士道循序而進,入密宗之門此心必不可缺少,《金剛手菩薩灌頂續》云:「何入未圓滿菩提心切勿入密宗,其又不能觀壇城。對其不能授手印及密軌。」故在《入菩薩行論》中云:「正法攪乳中,產生酥精華。」所說的一樣是全部佛典之精髓。為此,宗喀巴大師也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云:「故成為解釋佛陀思想諸楷模的菩薩認為:『這寶心從心底生起後會產生如此殊勝之路』持稀奇之見,平庸入所喜歡的個別細微功德生起時,不把它當做希奇之事。」嘉木樣上師也在《現觀莊嚴論辨析》的發心部分云:   「得菩提心自然而成諸佛承弟子,   天與非天入龍敬禮勝伏聲聞等,   諸佛欣喜菩薩世間諸神增喜力,   頂禮前無寶心殊勝有寂頂莊嚴!」   雖然沒有生起真實之菩提心,可生起一非真實心也功德甚大,宗大師云:「雖生一點非真實心卻其功德無量。」因此,誦經時首先誦《皈依發心偈》,認為這是一種規律的話,那就起不了任何作用。   第二、發菩提心和生起規律是,要生起得樂的慈心和離苦的悲憫心。生起之規律前賢大德講有兩種,以因果秘竅七法而發菩提心是:知母、念恩、報恩這三者完成仁慈心。一段時間中在晝夜和夢中,也不忘而思念,像別入對自己的獨生子吹口微氣而難以忍受那樣,對所有眾生,生起同樣的一顆心就是已經產生了大慈心。然後要學修生起那些眾生脫離痛苦之心,像母親看到獨生子掉入火坑,產生難以忍耐之心,生起那樣一顆心便是大悲憫心了。可這種大悲憫心聲聞緣覺亦有之。比如:手肢殘廢的母親,她的兒子被水沖去,為救孩子自己毫不猶豫地跳入水中,定要生起殊勝之心。此理以比喻方式也易講,如猛獸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它者傷害時,難以忍耐而奮不顧身地撲向對方,不能低頭一樣。宗大師在《往生極樂祈願經》中云:「愛子陷入陣地時,為救愛子,勇敢的父親奔向沙場!」和這堜珨〞漱@樣,為了一個有情的利益自己入無間地獄而同虛空共存,無半點苦惱產生,有這種殊勝精神的話,比前兩者更具備殊勝心矣!這些都是為了詳細說明道理而言的。依此間.緊接著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之心,能真實體驗便是生起菩提心後進入了大乘之道。   以自他平等相換方式怎樣發菩提心者,要反覆思惟自己的罪業和愛重別入的利益,因此把自己纍積的善業和其所獲聖果皆施與別入,又將眾生之痛苦、惡因、根本煩惱習氣等取之與自己,眾生之一切痛苦由自己來承擔後,與虛空共存之際能堅持下去生起這種殊勝精神之心,故比前者更為偉大。將痛苦之因,承擔與自身是一宗十分難能做到的事情,對發心有膚淺的體會時,以願菩提心儀軌而修法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中有所闡述,時下稱之為「發心供贊」。它雖有個別特殊的教誨,不是受取行戒,可上師要取菩薩戒,然後學其行規,若能守持菩薩戒時再接受行戒,學其教誡(學處)才是菩提薩捶之一切道之戒律。   對發心後的學修行為,佛授六度。依此彌勒譔寫了《實數論》。此論是對總道要點真實教授的殊勝秘訣。同理』無著論師的《菩薩地論》和《攝大乘論》等對大乘道有精辟的論述,般若隱義《現觀莊嚴論》中所云,無著、獅子賢等印度諸大智者創各大理論著作,龍樹大師的繼承入月稱著《入中論》等都以深廣二道闡述。同樣清辨、寂護、馬鳴等諸論師所著各大論的精辟無誤之義、攝略為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其繼承者噶當諸先賢所講解之全部理論經典結集成的一部是:宗喀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略論釋》。誰都難能譔寫出有如此價值的著作!克珠傑曾說:「大菩薩博多哇、顯阿哇、恰卡哇的先後各論作和大優婆塞堪哇浪哇著作的繼*者善知識卓浪哇的《正法道次第廣略論》等這些都依佛法善道的次第,並以諸佛承為依據、傳承師的講論為嚴飾,雖有智者生喜的殊勝途徑,那麼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釋》著作以做為楷模而出現,是全部經籍之要點。每一位有情為成佛而造因緣必經之路的總標記和漸進之次第,是對現在心中所見緣相之次第以驗證而修的總道和各個分支,此前雪域這塊土地上難能譔寫出如此不共殊勝而至高無上的修道儀軌,如果心中不要出現毛病,而嚴謹分析的話,確實得到很大利益的……」這堣ㄕA細述。   實踐之規律是,我們全是守持菩薩戒者,所以無論哪個教誨都要守戒。犯根本墮罪後,就連丟失百元錢的意識都沒有的話,就無法修持。曾說尤其犯菩薩根本墮罪時,其能毀滅善報,故必須謹慎其過,此要依學六度。是誰有糌粑不施與別入,若一乞丐來討飯時,怒目相視並以惡語相攻之,慳吝不能施物,故如何守持戒律?尤其菩提心是為度弱者的利益而出發,對畜生等我們儘可能救其水火等的災難、恐懼。雖不能贖其定殺之身,但要以慈悲利他之心誦佛名號及咒語。不能只想著得供物而要給病者施藥及誦經祝康復、作食子、作替身品、禳解等,倘若能有此心也可算具備「三施」的資格。寶之供養務必以身、語、意而行,對此要習之。   對戒律不同的方面有所辨認後,要依律義、攝善法、饒益有情戒。若理解其內容時,各種修持沒有不包括在戒律中的。忍辱是守持善根的堅固城牆,因此甚為重要;瞋恚(忿怒)是非常可怕的、不和藹的敵入,因此要十分謹慎。我們對強盜劫去財物會受到苦惱,可這與那不同,忿怒它會將畢生中所纍積的善根剎那間毀掉,前功盡棄矣!不僅如此,還會毀掉千劫中所纍積的善根,尤其對菩薩生瞋心的話,這罪過就不可估量,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和《中觀註疏》中鄭重聲明。《中觀辨析論》中也同樣闡述了這個問題,我們不能把它當作耳邊風,一定要牢記在心中。甘受痛苦是我們的因地法門,故要修之。對法尚不是闊論之際,精進以披甲精進為最。從無始輪迴至現在以上一夜計算為彼之一月,十二月為一年的大幹劫,千萬劫中為了一有情之利益而坐地獄,同樣為所有眾生的利益坐同樣長的時間,並無任何苦惱,這就是具有了大無畏精神。依此理而講述後思其一遍道理也會積德無邊而豐富圓滿,一切障礙會清淨並速能成佛。按這個說法能祈禱的話,實屬難能可貴,這方面以《菩提道次第廣論》而思考時,與自己的體會作比較,才能知道我們的想法都不符合實際。   學習六度的後兩者雖是悟入道逐步走向上者之究竟,我們以聞思長養習氣外實在難能做到。特別在有幸能修學修宗喀巴大師的宗派之際,努力對中觀見解方面留有良好的習氣,若略持懷疑也會墮輪迴,常住憂苦,此後無量劫中很難聞到此法。對道次第修行後,務必要入密宗大乘法門,因密乘是整個佛法的精髓,故能聞到此法是不幸中的萬幸,對道次第學修後反覆誦習尚不能得悟時,需要具備積淨(積福德資糧淨治罪業)二因,使其成熟是為重要。比如莊稼,雖有種子,但務必要具備耕地、水、肥之因。種子乾枯不會生長,還要因時制宜,冬天不能生長,秋季雖能生長卻會變為乾枯一樣,要修持積淨才會得三寶的加持,心底自然成熟後便得悟性。由此對宗喀巴上師的心底(舊譯心相續)由至尊文殊使其成熟是為因時而言,我說的這些以種子而喻使為瞭解其內涵,所講的這個是秘訣之究竟。因此「心底成熟」以其解之。同樣花朵以含苞漸次走向成熟之際,陽光照射後馬上開放,但不能此前硬剝花蕾皮子,那樣會變為乾枯而死亡。「積資」是成就一切之意,依此說我們要努力修持,用強硬的辦法不會得悟性。這與禾苗沒有生長,而用手拔的話會斷掉一樣,因此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闡述加行六法的原因亦在於此。依溫薩耳傳的秘訣樂路六法為前行,和依「文殊言教」三者為前行,三者為正行,其內容是一致的。   《供養上師頌》是唯一按照密宗修持道次和修心二次第合一之規律等,是集聚很高深奧玄義的殊勝教誡。依《宗喀巴上師傳》誦《懺罪經》而頂禮是為重要。思念三十五佛各自名號的功德後頂禮是為依名也。為此,承認自己為罪入方式而懺悔乃為厭患對治力和復止對治力。以六度所攝的一切善業迴向給成為菩提所發的菩提心是依止對治力。其規律在《入菩薩行論》中云:「如是善行甚微弱,罪惡力大極難忍,除此圓滿菩提心,有何善者能調伏?」又云:「菩提心似劫末心,剎那能毀重罪業。」又云:「晝夜各三次,誦讀《懺悔經》,依佛菩提心,彼墮罪能除。」依此言,誦諸佛名號為現行對治力。曾說,誦八大藥師名號,尤其聞藥師佛的名號時不會墮入惡趣,以各方面努力誦持不動佛和毗盧遮那佛的陀羅尼、百字明咒、三昧耶金剛咒、空行燒施(火供)等會增相等之力。磕頭也要有規矩,上師仁寶且的樂道筆記中說金剛合掌之義,我們依此一次合掌頂禮而思之,即可圓滿整個顯密大法,故能悟解宗大師佛法之要點,那並不是修持所緣觀想,而是修習初次之等起(心念)。磕頭和繞寺院佛殿行禮等其功德無量,參閱各佛殿的目錄和《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會理解,應當和俗入有著本質的區別。   三依物無論在何地,能不能取其精髓是看自己了.口中只說某地有某物是不行的。供物又由至尊賽康仁寶且傳承傳與其弟子以水供是為重要,此對調伏自心有大的好處。以水為主,力所能及地供養。供曼札又按講義等很好地發心後,我想供養一次即可。因僧團尤為莊嚴,能供養一把茶或一百元錢的話,會得與其數目相等的功德。湧一次《普賢菩薩行願品》,對成佛果沒有任何理由持懷疑態度,   「普賢菩薩本願經,無論受持或讀誦,彼之成熟獲佛智,殊勝菩提勿疑惑!」   積淨之根本是戒律,因此務必要戒律清淨。罪業以四力而對治,挽救墮罪使其清淨,故須去行寶卡達(去懺悔)和自取菩薩戒。密宗以受灌頂等甚為重要,所以自己要控制自己是一大關鍵。諸佛對二大劫積資的八地菩薩促使積集資糧的話,那麼我們就更不用說了。「我們那樣不必祈願」的說法是根本不懂佛理的一種表現,這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所表明。   上面已講完了菩提道的體相(本質),現在接著簡單說菩提道修持教誨和聽聞的儀軌:上師及持香者來到後,在寶座上有上師及諸傳承師,三次頂禮後坐在寶座上吋,要觀想以上教誨均收縮於自身,這都從解說中得知,我聽法時因上師年事太高故未能聽到這種說法。緊接著上師誦《心經》三遍及驅魔咒。領誦師(維那師)又領誦廣曼陀羅儀軌,菩提道祈願經增添部分等,最後上師領誦皈依發心經,緩緩而誦三次,結束時戴上帽子。講解經典開始時上師(二世嘉木樣)按照香巴仁寶且的傳承說:「本論高度概括整個佛法的精髓……」等,依菩提道次第章節而闡述,聞解佛法章節之末「父母眾生似虛空之邊際……」到「請聽聞!」第四以真實而傳授,以此而上師每天這樣講授。貢唐仁寶且則以「奧拉索!」引用《入菩薩行論》的個別頌語後才轉入正文章節漸次而述,這是經師仁寶且(益西堅參)之傳承。分三次而傳授,每次的講解在廣略上雖沒有大的懸殊,可現在對後兩者有入未曾細聽,我因此而生氣無分章節,第一天講解加行六法以前,以思日落,而廣述下、中士道,上士道比前二者有所簡述。止觀二者一日而述畢,是為程序,故依貢唐仁寶且的著作《筆記心鏡》每章節各為一天,所言便可明瞭。   末尾供曼札簡略儀軌:領誦師開始緩緩誦詠《菩提道祈願頌》,此刻手持鮮花等作合掌,頭略微歪向左面而坐。誦:「勿要脫離清淨道」時向前方低處撒花;誦「祈願吉祥大海遍各地」時向四方和中間撒花,說此刻弟子也能撒花,並誦法王贊三遍和其他頌等,上述均為自衛藏起,歷代先賢的傳承,因此以後的大德皆依此傳授,想必會起點作用而撰述。   又《莊嚴經論》云:「佛子詞句本無劣,悅耳善說便可解,優劣皆知無散亂,合宜又為深廣作」所說的一樣,因為是先賢大德之傳承,故為善說;以通俗而述,便可易解;適合與智力強弱者為皆知;篇幅長短合適,弟子不生厭煩故為合宜;依據《菩提道次第廣論》理論而言故為深廣,按經典理論無誤而述之。詩云:   佛陀雪山所流出,深奧善說之琲e,印藏學者窪所傳,利益之心取滴水。   佛陀聖教剩其名,菩薩雄心隨變微,惡行似劫火燃際,像我苦說有何用!   可是導師大悲者,無量劫中為利眾,無數苦行觀其理,為足心願撰此文。   心勤石鐵相碰火,緣者心絨所蔓延,願祛濁世部分暗,佛教明燈永照耀!   這篇名為《菩提道次第教誨.調伏自心狂象之鐵鉤》,是依止親近三世佛本性,恩師至尊寶幢(貢卻堅參)的弟子比丘丹巴嘉措在大神變節時傳給修持者羅桑嘉措之教誨,繕寫者是能使上師生喜的學入比丘朗多嘉措。此文能對聖教起點有利作用,祈願上師師徒得到加持!   迴向偈   為了自心所熟修,佛陀欣喜圓滿道,祈願一切有情眾,至尊上師發彼願,   佛陀菩薩妙業中,解脫心中賜福慧,也為有緣者利益,通俗語解斯善根,   亦與此淨道不離。欲解我亦如是發。圓成菩提道次第,佛陀事業永弘揚!   一九九六年譯於甘肅拉卜楞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