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題對峰禪師血書受戒文後】
【刻十二頭陀經跋】
【血書經品跋(為鉅沙彌)】
【水心持金剛經跋】
【刻較正梵網上下跋】
【刻頭陀遺教與梵網同帙跋】
【寄南開士血書法華經跋】
【雲麓居士持金剛經跋】
【白牛十頌自跋】
【重定授菩薩戒法自跋】
【梵網合註自跋】
【積如開士刻般若照真論跋】
【血書法華經跋】
【蘊謙書法華經跋】
【願彌血書法華經跋】
【達權書法華經跋】
【三學血書華嚴經跋】
【法華綸貫自跋】
【妙玄節要自跋】
【題若水關主手卷】
【題至孝回春傳】
【題獨省編】
【觀泉開士血書法華經跋】
【蓮洲書佛頂經跋】
【題靈異襍錄】
【搉古題辭】
【毘舍浮佛偈跋】
【血書金剛經跋】
【題牧牛圖】
【重刻三頌自跋】
【性學開蒙自跋】
【遺教解自跋】
【彌陀要解自跋】
【周易禪解自跋】
【唯識心要自跋】
【書慈濟法友托鉢養母序後】


【題跋一】

【題對峰禪師血書受戒文後】

心佛眾生。本無差別。以不達自性清淨。為客塵所汙。遂有三界升沈。故欲出苦輪莫先持戒。欲淨戒根。莫先悔過。經云。波羅提木叉。是眾等大師。又云。有二種健兒。一自不作罪。二作已能悔。乃末世旣毀梵行。復事覆藏。戴高山履巨海。雖遇真善知識。安能救濟哉。對峰弘師。血書誓文。歴年幾四十載手澤如新。一傳鑒空寕公。再傳智度泓公。匪藉堅固大願。弗克有此。梵網謂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詎不信然。此文當與戒性同其不壞。普令未來見聞。同悟自性清淨戒體。不異親稟紫柏大師前也。

【刻十二頭陀經跋】

頭陀以抖擻塵勞為義。具十二法。迦葉尊者。終身奉行。世尊謂正法住世。全賴此人。迨茲末運。妄以鬚髮當之。尚不知比丘戒為何事。矧頭陀法邪。予雖根劣。僅持一二。然一番展讀。輒一番愧感。例諸賢達。想亦當爾。重錄梓行。伏願見聞隨喜者。發增上心。少多奉持。庶重興正法。不日可望耳。

【血書經品跋(為鉅沙彌)】

每念大法難值。如優曇花。戊辰秋。瀝舌端血。書梵網地藏等經。今僅得數品。合為帙。首決定明誨。次安樂行。十二頭陀。八大人覺。及大乘戒經。所以息眾惡之源。廣慈悲之道。次寶華敷會。得聞十方佛名。終勢至圓通。攝歸西方淨土。噫。具諸戒行。讀誦方等。上上品生。斯其券矣。然天台云。一一生因。皆判九品。隨治惑淺深。分位次高下。是則三階四土。寶地疑城。問心不論事。是在不負最初歡喜頂受之一念而已。合掌跋。

【水心持金剛經跋】

自五祖以金剛般若印心。此經遂為世寶。然世人依語生解。一味蕩相明空。大失無住生心之旨。經云。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又云。發菩提者。不說斷滅。噫。只此二語。可思矣。葢無住超凡外之著有。生心超二乘之沈空。無住則十界俱非。生心則十界俱卽。遮照同時。生佛不二。中流兩岸。一齊坐斷。當知文字般若。(萬象萬行與音聲點畫。同名文字般若)。與觀照實相。非一非異。如此受持。可救空宗之失矣。

【刻較正梵網上下跋】

梵網之流通東土。自羅什始。而下卷之獨弘。傳自智者。始智者之時。道法盛而根性利。人淹教典。博冾大乘。故獨揭重輕戒相。以便行持。今人根日鈍。學日荒。登壇受戒。徒挂虛名。心地法門。茫無所曉。旣不能廣學多聞。幷上卷尚未寓目。安能於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卽為自誑。亦誑他人。儼稱菩薩戒子。寕不汙於至教乎。予濫膺法服。憂切杞人。擬合註上下。兼謀梓梵本。但上卷久秘。魯魚猶少。下卷傳世。亥豕實多。唯雲棲古本。雅合義疏。的可依承。又義疏。從偈頌開章。而經名梵網因緣。已指上卷乃藏本上卷。終十地。將付囑奉持之文。反置下卷首。今細玩文義。從賢劫品中說以上。確是上卷結文。從爾時釋迦以下。確是下卷序分。敬用每朝刻藏。分一卷為二卷。合二卷為一卷之例。以義定其節段。至於重輕戒相。本是疏家科文。藏本原無。不應竄入經中。但可別列經後。又此戒相。傳自先賢。智者仍之。已有不定。今依律藏推析。不無更有可商。爰註各條下。以便酌取。普願見聞隨喜。讀誦受持。同悟梵網明珠。頓契本源心地。

【刻頭陀遺教與梵網同帙跋】

蓮洲居士。書梓梵網。復合刻頭陀遺教。議者曰。大小兩乘。教道旣別。旨趣天殊。梵網利生涉俗。不捨塵勞。遺教頭陀。物外蕭然。唯祈自了。離之雙美。合乃兩傷今併一函。不令誦者泣岐乎。解者曰。兩乘雖別。金口是同。日月照臨。並行不悖。又解者曰。菩薩有二種。智增上者先空後假。悲增上者先假後空。方便多門。歸元無二。嘻。此皆未達聖教微旨。未識流通至意者也。夫從井救人。宣尼所否。甕外運甕。舉世所知。豈有自疾不療能療他者。嬰兒病行。聖梵同符。天行未明。徒增戲論故華嚴二普酬倡。名離世閒。非豎精進幢。奉遠離戒。何能深入心地。把臂三賢十聖。不被愛見吞噬邪。菩薩戒本經云。聲聞深樂涅槃。畏厭煩惱。百千萬倍。不及菩薩深樂涅槃。畏厭煩惱。謂諸聲聞但為自利菩薩不爾。普為眾生。彼習不染汙心。勝阿羅漢成就有漏離諸煩惱。讀此一章。群疑頓釋。三經恰恰相成。非前非後。合則雙美。離乃兩傷。願讀誦者。以無著心行菩薩道。以菩提心修遠離行。如普門示現。照五蘊皆空。而度苦厄。地湧高流。住下方空中而弘法華。不唯春蘭秋菊。正是一鼻孔出氣也。

【寄南開士血書法華經跋】

血書一法。攝歸普賢行海。條列梵網戒章。特所以然之故。未有揭示。致狂慧之徒。蔑為有相。夫無始生死根本。莫甚身見。出世妙法。莫先摧破薩迦邪山。薩迦邪見破。則生死輪永息。是名尊重正法。是名以法供養如來。法華棱嚴。深嘆然臂指。及然香功德。亦以此耳。或謂斷煩惱臂。然無明身。豈在區區血肉閒。不知眾生結習濃厚。虛幻血肉。如翳眼中脂。當體卽是無明煩惱。僧問紫柏。如何是生死根本。曰。只汝身是。云恁麼則死了便出生死。師震威一喝。嗚呼。大人作用。豈義學所知。蓋實從半偈悟徹。故示人自親切也。人能剌血然香。縱未明理。亦破敵前茅。儻高談理性。不入行門。身見高山。何由摧碎。予每見此妙行。必深心隨喜。况妙經開權顯實。舉手低頭。皆成佛道。人能盡發此心。行此行。不但靈山未散。安知支那邊地。不三變而成淨土也。寄南開士。卽紫柏孫。必能悟一喝意。他年坐道場。紫柏當湧寶塔以證之矣。

【雲麓居士持金剛經跋】

大般若云。有菩薩成就開智。一句中解無量義。有成就演智。一句義作無量說。所以般若一法。或說六百卷。或說三十卷。或說一卷。或說一章。廣略雖殊。與甚深般若相應一也。苟得開演二智多少無礙若但作文字觀。只般若二字。已自葛藤。非直攀枝附葉者為有過也。末世法師。心無實悟。徒向口耳邊起見。或喜繁文。或喜簡略。總名徧計情執。何由入佛入智慧。佛智慧者。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荊棘林中。橫身直過。潔白地上。掉臂不畱。又何捨一從一。始誇直捷哉。維摩云。無離文字說解脫法華云。言辭相寂滅。故知四依大士。弘演科章。橫說豎說。皆與般若不相違背未達者。自繞葛藤。非說法過。設埽之而眾生處處生著。於要言中。愈滯情塵。古人云。若以不立文字為高。只不立二言。卽是文字。廢多執少。癡執彌深。願由心經一章。進之金剛一卷。又進之摩訶般若三十。大般若六百。於三藏十二部。透盡言說差別之旨。總歸理性般若之宗。則文字觀照實相。舉一卽三。言三卽一。左右逢源。不可思議。孰為根本。孰為枝蔓視固守簡易。自稱直截明白者。不啻夜郎王矣。偈曰。太阿藏匣已驚神。舉向當陽不用硎。錯節盤根迎刃解。虛空割碎豈畱痕。

【白牛十頌自跋】

學道旣不可廉纖。亦無容鹵莽。諸佛說法。有片喻。有全喻。牧牛公案。可喻宗乘現世機緣。亦喻佛道僧祇修證者也。况圓人善超。六而常卽。豈以圓融礙行布。而必懷增上慢於理性。方名不落階級邪。有病此頌。位位分配。不似衲僧氣象。予謂之曰。且喜老兄會祖師禪。如來禪未夢見在。

【重定授菩薩戒法自跋】

竊觀比丘受戒。律有定式。五部雖殊。大同小異。故應專遵四分。削後竄之繁文。菩薩受法。經論各異。梵網瓔路。地持善戒。以及心地觀等。被機旣別。詳略互殊。是以制旨教行等。各抒己意。增設科條。雖辭美意詳。並殫其致。然或義因文隱。反不若經論之痛快直捷也。今梵網受法。已失其傳。僅存影略。唯地持瓔路。的可依承。敬酌三家。會成一式。庶俾詳簡適中。而授者受者。皆得明白簡易。以免紊襍之過耳。

【梵網合註自跋】

夫本源心地。含生共有。無染性戒。日用不知。翳目而華舞太空。夢蟻而尋羶階下。然晴虛之體依然。輪王之身如故。哀哉妄惑。枉受幻輪。勞我慈尊。現身同患。示成不倦於八千。垂化無偏於塵剎。一滴之心地旣敷。積劫之沈迷立醒。而琅函久錮。半珠僅呈。繄我愚蒙。得探全寶。竭思殫機。塵培泰嶽。思法緣之匪易。輒涕泗以滂沱。願我同仁。深思力學。解行同遵。自他俱利。庶得上報佛恩。不負己性矣。

【積如開士刻般若照真論跋】

般若無名。一切法皆般若別名也。一切法無體。般若卽一切法自體也。一切法不可名。故般若亦不可名。般若無別體。故一切法咸無別體。世有欲借語言絕語言而顯般若者。皆未達甚深般若圓融三德者也。何謂圓融三德。一實相般若名法身德。二觀照般若名般若德。三文字般若名解脫德。此三非三。亦非定一。以一切皆實相。皆觀照皆文字故。是故六百卷非多。二百六十餘言非少。乃至後賢述作。無慮數十百家。了得卽字字解粘。不了則字字加縛。澄公照真論。亦其一也。願見者當下與甚深般若相應。不便作借言絕言會。若於此不借不絕。則六百卷一大藏。悉不借絕。一星之火。徧燒原野矣。

【血書法華經跋】

一切佛語。皆群靈眼目。千聖慧命也。况無上妙法乎。一切讀誦受持。皆般若真因。度苦寶筏也。况刺血為墨乎。掠虛禪者。高談名理。罔知實行。彼未悟理耳。設真悟理。則一切行無非妙理。有何事相可薄。理性可尊邪。况眾生無始。我執恆重。若宗若教。對治咸急。正宜借此微因。充至三祇大行。俾正使習氣。一齊破盡。可謂卽事而理。卽漸而頓矣。柰何棄此真實。以空談當妙悟哉。乳生法友。夙植正信。年方應法。作此不思議功德。是故歴參知識。不染近時禪病。將來親見靈山一會。方知血肉點畫全體法華三昧。無相安樂行。果不在有相安樂行外也。

【蘊謙書法華經跋】

此經五種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也。夫受持讀誦解說。能生解成觀。自軌軌他。謂之法師固宜。彼書寫胡亦稱法師哉。然書寫尤可自軌軌他。尤易生解成觀。請言之。均一紙筆墨也。一手腕也。以此寫婬辭豔曲。成三塗因。寫世閒典籍。成人天因。寫阿含三藏。成出世因。寫大乘方等。成菩薩因。寫妙法蓮華。則唯是佛因。儻紙墨筆手不能寫妙法者。亦必不能寫婬辭豔曲以溺人也。儻能寫婬辭豔曲者。亦必能寫妙法以昭人也。是同一性靈也。一緣助也。一功能也。十界升沈不分而分如此矣。且婬辭豔曲。雖三塗因。亦具十界。如聞他若無心我也休。頓明心地。非佛因乎。佛尚具。他可知矣。妙法蓮華雖佛界因。亦具十界。如經明謗斯經者。獲罪無量。非地獄因乎。地獄尚具。他可知矣嗟嗟。手腕功能一也紙筆墨緣助一也。性靈知覺一也。十界非此俱不成。十界因此遂互具。旣成而互具矣。則必有如是相性體力等。百界千如。炳然在一紙墨閒。一手筆閒。一性靈閒。性德三因。修德三因。性修相成性修不二。可洞然於實相淵府矣。又示讀誦者。俾解成觀發。非自軌軌他之最勝者乎。願寫者閱者。薦此性具實相妙理。以為妙修之本。毋曰姑結遠因於久後也。妙法之師。當仁不讓。其在是與。

【願彌血書法華經跋】

如來一切經典。法華稱王。行人一切供養。血書為最。葢五時八教。至法華而理無不盡。機無不收。所以一句沾神。一言作種。必至成佛。矧全經功德乎。吾人難捨。莫若己身。至刺血為墨。而殷重極矣。身見破矣。與藥王之然身臂。豈有二焉。每慨末世。專尚虛解。口頭三昧。徧傳寰宇。四安樂行。置若弁髦。開士非時食戒。嚴似遠公。萬善莊嚴。勤同壽老。又發勝心。成此功德。豈五種十種供養。所能較量哉。

【達權書法華經跋】

此經名平等大慧。亦名諸經中王。夫慧平等。法亦平等。何故獨稱王哉。葢法雖平等。眾生迷故。妄見差別。故一代時教。巧逗迷情。於無差中作差別說。至靈山極倡。方明差本無差。是會一切法皆成佛法者。全由法華之功。回視華嚴兼。阿含但。方等對。般若帶。皆無與並者。况本門極倡。三世益物。番番種。番番熟。番番脫。前非始自大通威音。後不窮於薪灰火盡。凡如來豎窮橫徧之化工。施設教網之綱要。徹底顯示。罄無餘蘊所以難遇過於優曇。受持功齊法界也。然佛法妙。生法妙。不離心法之妙。現前一念妙心。是名蓮華。悟心蓮華。一切法無非蓮華。心是經王。心是平等大慧。達此實義。方名達權。勉之哉。

【三學血書華嚴經跋】

一代時教。華嚴為根本法輪。以為實施權。流出無量法門。開權顯實。還歸法界性海故也。然法門權實。雖復不同。而性修要旨。初無少異。此經首題大方廣者。卽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三德秘藏之性。佛華嚴者。卽指稱性所起圓頓修德之功。不達性體三德。萬行何所莊嚴。不以佛莊嚴。而為莊嚴。性德何足貴重。佛華莊嚴者。戒定慧三學而已。戒學定學福德莊嚴。無上慧學智慧莊嚴。慧固佛慧。福亦佛福。迥異舊醫三法。高超權教三修。一一皆名佛華。經不云乎具足受持威儀戒法。能令三寶種性不斷。戒旣全體佛戒。定慧何莫非佛。以圓頓佛華。莊嚴大方廣之心性。斯則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而遮那身土。不離下凡一念心矣。儻高推聖境。漫云我是凡夫。則何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儻執性德。漫云實齊諸聖。則我大方廣性本自平等。又何以高超九界。成等正覺邪。禪師三學。血書經王。餘為發明三皆佛學。俾滴滴血。皆從普賢毛孔中流出。一一滴中。具大千經卷。無別有也。

【法華綸貫自跋】

李白登黃鶴樓。見崔灝詩。遂閣筆。知不可勝也。智者大師。親證法華三昧。光宅尚破。餘家可知。後人紛紛置喙。未具青蓮學識耳。諸友請余解法華。堅以此意辭之。適達際督梓梵文。欲撮全經大旨。以便初學。敬依玄文。節取大綱。名為綸貫。庶述古而不妄作云。

【妙玄節要自跋】

一字法門。海墨不盡。九旬譚妙。奚足云多。且九旬四辯。文義何限。章安所記略矣。乃末世鈍根。猶畏其繁。望妙玄而如海。井蛙守以不前。無上醍醐。罔沾一滴。可痛也。竊聞大智度千卷。羅什十倍略之。摩訶止觀。全書。荊溪錄其大意。因倣厥旨。輯為妙玄節要。凡二卷。庶幾一臠染指。漸充法味。然後徧討玄文。深證法華三昧。斯舉也。未必非循循善誘之一術也。若僅守節要。終置全珍。予固智者章安之罪人。而彼又予之罪人矣。

【題若水關主手卷】

文殊起佛見法見。貶向鐵圍。高峰云。今有起佛見法見。合掌讚歎。何故。時節若到。其理自彰。此出格超方手也。宗門作略。與大醫王相似。急治標。緩治本。又有順治逆治之不同。期於起病。不執陳方。責其無驗也。末世禪學。謬自立宗。不知了因緣因。恆相資藉。固有了因性發。緣因頓具者。亦有緣因性熟。了因忽發者。如舟與水。相資有濟。不可謂水可緩。舟應急。舟可緩。水應急也。若水關主。久閱大藏。盡了了否。若了了而仍未瞥。則佛見法見應貶鐵圍。若未盡了。是聞有餘而慧不足。正可向此求開慧性。所謂時到理彰。逆治之不可。則順治之也。試揣平日對經卷時。與上蒲團提話時。孰得力。孰不得力。孰能克除習氣。孰不能。夫發藥治病。聽諸良醫。有效無效。還須自檢。昔有人素服砒。因久缺遂病。醫醉。誤投以砒。霍然病起。今三藏雖如砒毒。恐旣久服。未必不以此得霍然也。

【題至孝回春傳】

儒以孝為百行之本。佛以孝為至道之宗。葢報恩心出於萬不可解之情。如黃會卿。以刲股療母痼疾。母享年八十有二。皆真情所感也。是情也。謂為世法。實是菩提之基。謂為出世不過愛欲之妄。君子於此。不可不學。不可不達。昔曾母嚙指而子為心痛。達此可悟同體法性。知唯心法門。卽世孝成出世孝矣。

【題獨省編】

余幼事理學。輒以闢佛為任。惡異也。稍長。又輒以為同。習久始知亦同亦異。今也知其非同非異。仍不妨說同說異矣。永邑周子。儒而玄。玄而禪。禪而又儒者也。退藏之暇。出獨省編。夫不睹不聞。儒所謂獨也。而大本達道存焉。玄之又玄。老所謂獨也。而眾妙之門在焉。覓心了不可得。釋所謂獨也。而百界千如具焉。此真混而弗齊。類而弗隔。要亦為未省者言耳。省之何一何異。何獨非獨。寂然不動。獨亦不可得。感而遂通。至賾不可亂。正寂時萬感炳現。正感時當體寂然。天下歸仁之後。更無操存舍亡之懼矣。子其省之。

【觀泉開士血書法華經跋】

經云。譬如高原。鑿井求水。若漸至泥。去水必近。菩薩發大心。亦復如是。若得逢此法華經王。卽近阿耨菩提。儒亦云。有為者。若掘井九仞不及泉猶為棄井。噫約教論泉。則五時四教。無如法華。法華卽泉也。約觀論泉。則文字如土。聞慧如溼。思慧如泥。而修慧泉也。開士。若以阿含為土。方等為溼。般若為泥。應於此經。一文言。一滴血。皆作清冽香泉觀。若求修慧之泉。應隨文入觀。正如不離高原。施功及水。鑿之旣久。幽泉必迸。亦莫離此文言滴血。令成棄井也。

【蓮洲書佛頂經跋】

經云。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成安樂國。顧一念至微。何力用如此。須知一念之性。本豎窮橫徧。一切事理性相。從不在現前一念之外。故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迴頓息。試思平日。起惑造業。畢竟是誰。今書經懺悔。又畢竟是誰。此造業懺悔之念。在內在外在中閒邪。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邪。過去現在未來邪。果覓之了不可得。則罪福無主名真懺悔。阿難所以頓獲法身。性比丘尼所以成阿羅漢也。若於無可得中。妄計有心可得。則旋犯旋悔。旣悔仍犯。如隔日瘧。有何了期。然大乘緣種。不可思議。勉强力行。功無虛棄。出世善根漸勝。世閒漏種漸消。如明破暗。亦決不誣也。

【題靈異襍錄】

子不語怪力亂神。怪神如力亂。非無也。百姓狃於見聞慣習。偶一事出慣習表。則怪之。詎思只今一身。眼耳胡以見聞。口足胡以嘗與語。止與行。不亦至怪與。佛證心性之妙。不為慣習所局。亦何靈異。百姓視之。不勝靈異矣。謂佛靈異。此不知心性本妙者也。幷佛靈異之迹而不見不聞不覺不知。此又井蛙夏蟲之甚者也。雖然。井蛙夏蟲孰非靈異。唯靈異之性原等。故仍得以靈異覺之。覺此靈異。又覺此卽非靈異。可與語不語之語矣。

【搉古題辭】

聖人往而經史存。經史固不足傳聖人之心。而善會聖心者。初未嘗離經史也。旣於經史會聖心。謂聖人果往。可乎。文王沒。文在茲。天不能喪。人不能死。吾是以知不善讀經史者。古未嘗不今。善讀者。今未嘗不古也。今而古。則言卽無言。文卽無文。勿起二見可矣。

【毘舍浮佛偈跋】

紫柏大師云。生平持毘舍浮佛半偈。句半熟。半句未熟。更熟此半句。生死脫然矣。毘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結莊嚴劫之終。開賢劫之始。故此半偈。最為良藥。眾生病雖不一。其源不過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而已。今以四大觀身。知身非身。以緣影觀心。知心非心。旣達妄計之身心。卽非身心。焉往而不自在。然則毘舍浮佛。不在莊嚴劫。在吾一念無身心之智而已。果達身心本空。奚止舍浮不離當念。盡十方世界過現未來諸佛。皆不離當念也。

【血書金剛經跋】

論云。菩薩觀智。所守者約。而觀境徧。尅果大。故喻金剛兩頭濶。把手處細也。是故菩薩。但觀一念心性。覓之了不可得。炳現萬法。無能無所。無是非是。則達三般若。皆如金剛。是真能把者。行幻佛子。血書最上乘。此金剛邪。抑已善能把邪。佛子莫作二視。可也。

【題牧牛圖】

牧牛喻修證。本諸經論。非創談也。然畢竟牛是何物。牧者何人。普禪為頌。雲棲鋟圖。菂中法友。又繪成卷。予更下一註腳。如牛入窻櫺。頭蹄都過了。卻有尾巴過不得。且道此尾。白邪。黑邪。有邪。無邪。會得者箇消息。不妨雲邊月外。與汝相見。

【重刻三頌自跋】

不信教外別傳。是謗宗也。謂教外果有別傳。是謗教也。抑不信教外別傳。是謗教也。謂教外果有別傳。是謗宗也。捨此二塗。作何折合。不見道。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又道恁麼也得。不恁麼也得。恁麼不恁麼總得。雖然。毫釐差。天地隔。山納甘墮無閒。漫作三頌。未審教外邪。教內邪。別傳邪。非別傳邪。儻遇無眼人觀。無耳人聽。必有能辨之者。

【性學開蒙自跋】

此別荅十問之第四問也。良以兩家性學。世罕兼通。儒未必習佛。習亦難窺堂奧。佛未必習儒。習亦不月精研。予年十二就外傳。麤知書義便以道學自任。於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年二十。看顏淵問仁章。竊疑天下歸仁語。苦參力討。廢寢忘餐者。三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顏心學真血脈。真骨髓。因識孔子聞知之傳。誠待其人。非漢宋諸儒能擬議也。越四年。知出世大法。發心離俗先參少室禪宗。後學天台教觀。不啻皆如渤海相似。十五六載。僅沾一滴。方為向若之歎。反觀向所悟孔顏心學。又今一滴中之一滴矣。嗟乎。道曠無涯。為若此也。世之沾沾自足者。何啻井蛙也哉。然又知一滴之性。卽大海性。故身為釋子。喜拈孔顏心學示人。知與不知。任諸旦暮。此問同志未諳。固請予略明梗槪。遂於一滴海中。復出滴許如此。知必為大方所笑。然神龍得之。安知不卽此興雲霪雨。又安知不藉此騰歸滄溟也。

【遺教解自跋】

旭未出家。讀遺教。便知字字血淚。旣獲剃染。靡或忘。所憾障深。廿餘年空無尅獲。非道人又非白衣。方撫心極愧。而甫敦沈居士。固請解此經。嗟夫。予不能臻修世出世功德。徒以文言作諸天說法鳥邪。然一隙或明。弗忍終吝。藉此功德。破障策新。普與同患。回向西方。仍作迦陵頻伽。代彌陀廣宣法要可矣。

【彌陀要解自跋】

經云。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嗚呼。今其時矣。捨此不可思議法門。其何能淑。旭初出家。亦負宗乘而藐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後因大病。發意西歸嗣研妙宗圓中二鈔。始知念佛三昧。無上寶王。方肎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吾友去病。欲令此經大旨。辭不繁而炳著。予方願普與有情。同生極樂。不可辭。舉筆於丁亥九月二十有七日。脫稾於十月初五日。所願一句一字咸作資糧。一見一聞。同階不退。信疑皆植道種。讚謗等歸解脫。仰唯諸佛菩薩。攝受證明。同學友人。隨喜加被。

【周易禪解自跋】

曩遊溫陵。有郭氏問易。遂舉筆屬稿。先五傳。次上經。而下經解未及半。以應請旋置。今商大乘止觀之餘拈示易學。始竟前稾。嗟嗟。從閩至吳。地不過三千餘里。從辛巳冬至今乙酉夏。時不過千二百餘日。乃世事幻夢。萬別千差。交易邪。變易邪。至歴盡差別時地。俱易而不易者。依然如故。吾是以知。日月稽天而不歴。江河競注而不流。肇公非欺我也。得其不易。以應其至易。觀其至易。以驗其不易。常與無常。二鳥雙遊。吾安知文王之羑里。周公之被流言。孔子息機於周流。而韋編三絕。不同感於斯邪。因閣筆。復為之跋。

【唯識心要自跋】

宗鏡云。智慧合其多聞。終不執詮認指。多聞度其智慧。免成孤陋面牆。設一微塵未了。此猶有無明在。以不了處為障翳故。况自身根門之內。日用之中。有無量應急法門。全未明一。若欲為人。憑何剖析。只成自誑。反墮無知。自眼未明。焉問他目。須三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濫。四分成其體用。正理無虧。然後十因四緣。辨染淨之生處。三報五果。鑒真俗之所歸。若不達三量。真妄何分。不知四分。體用俱失。又云一心實相。悉是諸法。諸法所生。皆從現行。善惡熏習。第八識含藏種子為因。發起染淨差別報應為果。若不微細剖析。問荅決疑。何由到一心總別之源。徹八識性相之際。提綱意在張網。不可去網存綱。舉領意在著衣。不可棄衣取領。故事理雙明。方通圓旨。教觀齊運。始達一乘。又云。不因教所指。何由識自心。設不因教發明。亦須憑教印可。不然皆成自然外道。闇證禪師。直饒生而知之。亦多生聞經熏種。諸聖本願冥加。嗚呼。永明大師。以法眼嫡孫。悟齊諸祖。而苦心苦口。勸誡若此。誰謂成唯識論。非佛祖傳心要訣乎。予憾障深惑重。不能尅證。而性相源頭。頗窺一線。誠或諸聖冥加。故亦不敢自祕。聊竭隙明。和盤托出。舉筆於丁亥三月廿五日。脫稾於五月廿五日。閱兩月。述成觀心法要十卷。伏願見聞隨喜。不退菩提。若信若疑。咸成妙種。同生極樂淨邦。先覲阿彌陀佛。還入龍華初會。影響彌勒世尊。盡未來廣度含識。眾生盡方證涅槃。

【書慈濟法友托鉢養母序後】

戊子仲秋。慈濟法友。乞余重書前序。余於是反躬自責。不勝涕淚交流也。予少有養志之願。年二十而喪父。恨徹終天。廿四出家。捨母不養。蓋欲剋期取果。用報親恩。不謂廿八歲。母復捐世。哀哀之痛。肝腸寸裂。然猶曰。矢入深山。冀得一當。或可贖彌天罪愆耳。逮三十一。被道友牽偪。漸罣名網。而潛修密證之志。益荒矣。今者年滿五十。先人棄我。足三十年。旣不能如目犍連之自獲果證。每思結一淨壇。邀十友修淨土懺法。無柰囊鉢蕭然。拙於行乞。每向中夜。展轉悲號。而慈濟乃以一鉢千家。承歡膝下。真不思議樂也。善達緇素。乃以粒米莖薪。助渠孝養。真不思議福也。余無此福。故無此樂。宿生業重。夫復何言。敬於此福此樂。深生隨喜。以此隨喜善根。普施法界有情。同得此福此樂。直至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永離不肖無福無樂之苦。於是拭淚而復書此。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一

上一頁  下一頁